專欄文章

律師在大灣區的機會之窗

香港的律師們在近20多年來都不斷爭取一個可容許他們在中國內地執業的獨特參與准入機制。現在,得益於大灣區即將推出的法律規條,試點計劃已準備就緒。

香港和澳門的法律專業人士如取得新的資格考核試合格成績,均獲准許於內地9個大灣區城市處理民事與及商業訴訟。除了這些要求,他們還必須是其中一個特別行政區的永久居民,擁有5年工作經驗,能書寫中文及能操專業程度的普通話。

在參加考試前,考生必須完成由我國司法部舉辦的培訓課程,並須每年進行一次考試。

試點計劃為期三年,對香港法律界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它讓經驗豐富的律師們有機會擴展業務至大灣區,而大灣區將會成為一個經濟體系之重心。該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省的9個城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人口超過7200萬,本地生產總值達1.7萬億美元。

大灣區的願景是蛻變成一個高科技的大都會和全球創新中心。它無疑地會充滿巨大商機,但也會帶來無數的挑戰–尤其是法律上的挑戰,因為它涉及到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司法管轄區」。

我們可以預期律師行之間的跨境合作將會增加。自2019年起,粵港兩地律師行的合夥聯營相關開放措施已陸續推行,包括取消香港聯營律師行最少注資30%的規定,以及容許來自兩地的律師可直接受僱於聯營律師行。

廣東省現時有12間聯營律師行。當然,預計未來會有更多來自兩地的律師行,特別是中小型的律師行,會考慮成立聯營律師行,為跨法域法律服務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香港顯然有能力在大灣區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法律界。香港擁有普通法系統、強而有力的法治及獨立的司法機構,我們可以作為大灣區的國際法律及糾紛調解服務中心。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仲裁裁決可以在《紐約公約》的150多個締約國執行,以及在與香港有互惠安排的內地和澳門執行。

除了法律服務外,香港還可以為大灣區提供更多服務,擔當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領先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角色,以及符合全球標準的銀行、會計、基金募集、投資及資產管理等服務。再加上香港在商業服務、創意方案、創新科技等方面毋庸置疑的優勢,跨境機遇顯而易見。

此外,尋求向大灣區擴展業務的企業不會缺乏政府的支持。在最近發表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佈了一系列加強城市參與的措施,包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企業招聘香港的大學畢業生跨境工作。香港機場管理局將於2022年啟用第三條跑道,並將會增持珠海機場股份,以 「深化航空業合作」,打造 「世界級航空產業群」。

在一年前,畢馬威會計師行、滙豐銀行和香港總商會聯合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2%的高級行政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在2022年前向大灣區進行區域擴張。五分之四的受訪者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大灣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將高於中國內地其他部分。

根據調查,進入大灣區市場是這些公司在那裡投資的主要動機,而其他吸引的因素包括更接近商業夥伴或客戶、更容易招聘人才、成本較低和更好的交通基礎設施。

有人對大灣區有所批評,尤其是本港反對政府的人,他們認為大灣區與政治上的關係大於商業上的關係。但是,參與在一個預測會增長為全球第11大的經濟體系中,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香港的法律專業人士可以踏出他們的第一步。

本文經由作者廖健昇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 Touch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作者:廖健昇律師

 

 

 

Alex Liu 律師

廖健昇律師是於1985年成立的香港律師事務所—布高江律師行的合伙人。他執業超過25年。他主要的執業範疇為商業及企業訴訟、處理政府機構調查,例如證監會、知識產權、誹謗訴訟、房地產及草擬商業合同。廖律師曾多次接受無線電視訪問講解法律問題,在83及85台播出。

Show More

相關文章

Close